音樂人收益持續下滑,但唱片公司卻口袋滿滿,Spotify 成為罪魁禍首?

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音樂串流服務平台,Spotify 最近真是話題不斷。先是估值再創新高,從兩年前的80億美元漲到了130億美元,還有就是不停的買買買,三個月買了4家技術公司。
最近,Spotify 遭遇了上市之前的又一尷尬。
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Spotify 上歌曲每次點擊向音樂人支付的費用比以前更少了。而另一面,手握海量版權的唱片公司尤其是三大唱片,早已擺脫數位盜版的恐懼,靠著巨額的版權授權費賺得口袋滿滿。
是 Spotify 厚此薄彼,還是對現實的妥協?這對數位音樂平台和音樂人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Spotify 收購專注人工智慧公司,以推薦用戶更適合的歌曲
Spotify 收購新創公司 Mediachain,破解版權歸屬難題
音樂人單次點擊收益的持續下滑
最近,音樂人和唱片公司都有一個同樣的感覺:相較於兩年前,伴隨著 Spotify 收入的增長,歌曲在平台上的千次點擊收入越來越少。這是為什麼?
看起來,音樂人和唱片公司被帶進了 Spotify 盈利發展的怪圈:當 Spotify 收入越多時,音樂相關權利人的所得就越少。特別是在2017年之後,歌曲的錄音版權費用支出就出現持續下滑的現象。

免費點播模式下歌曲的單次點擊收入走向
在今年2月,帶廣告的免費點播模式單次點擊會支付給音樂人0.00014123美元,這也意味著,音樂人如果想在 Spotify 上賺到100美元,那麼他的歌曲需要被播放703,581次。儘管與1月相比增長了1.1%,但要知道,這個數字在去年12月份的時候還是0.00022288美元。
付費訂閱模式下歌曲的單次點擊收入走向
與此相比,在付費訂閱模式下,相同時間段內用戶的每次點擊,Spotify 將會支付錄音版權費用0.00066481美元。在這種情況下,音樂人的作品只需被播放150,419次,就可以獲得100美元的收入。這個數字在今年2月的時候又增長了15%,但相比之前還是下降了不是。
這樣分析下來,Spotify 似乎變得越來越〝小氣〞了。
當然也會有人表示質疑,畢竟 Spotify 已經將自己69%的收入都用來支付音樂版權費了。音樂人之所以還會有如此低的收益,絕對是唱片公司的分配不到位的問題。而且唱片公司作為 Spotify 的合作夥伴,同時環球音樂、索尼音樂、華納音樂這三大還是 Spotify 的股東,Spotify真是有苦說不出。
但他們卻忘了:Spotify 上多數音樂都是音樂人自己上傳的,這些音樂人沒有與唱片公司簽訂合同,也就是所謂獨立音樂人。而針對這一說法,Spotify 也可以以這種推卸責任的方式說:很多音樂人註冊訊息不完全,平台根本無法找到歌曲的權利人,並給他其應得的收入,所以不能完全怪罪到 Spotify 的頭上。
但不管怎樣,音樂人在 Spotify 上的收入形勢變得更加被壓縮。
唱片公司在音樂串流時代的繁榮
根據國外媒體 MBW 的報導,在2017年的第一季度,全球三大唱片公司:環球、華納、索尼,在音樂串流服務平台上的收入高達10億美元。在全球排名前兩位的音樂串流服務平台如 Spotify 和 Apple Music 上,這三家公司每秒就能賺到150美元。
在這龐大的音樂串流市場份額中,環球音樂集團(簡稱UMG)占到其中的44%,索尼音樂佔29%,華納音樂占到29%。
三大唱片公司的流媒體市場份額
如果要將獨立音樂人、獨立音樂廠牌的份額算上,在整個2017年的第一季度,音樂串流服務平台將產生約15億美元的收入。如果按照這個增長速度,2017年全年,音樂串流服務平台將會為音樂行業帶來約70億美元的收益,這個數字將相當於去年全年音樂市場總收入的45%。
今年年初,環球音樂集團與 Spotify 達成合作,在 Spotify 平台上提供環球音樂的獨家付費音樂內容,期限過後於再在其他音樂串流服務平台上線。而作為交換,Spotify 可以以更低的價格得到環球音樂的版權授權。過去為了堅持商業模式婉拒 Coldplay 的 Spotify ,這次終於在大牌面前低下了頭。
過去依靠藝人經紀、實體專輯售賣的唱片公司,在數位音樂盜版猖獗的時代遭受重創,公司不論大小在十多年裡逐漸失去了自己的行業話語權,很多從業者也不知去向。而在版權規範化的當下,大的唱片公司重整旗鼓,小公司經過重組合併重返舞台,唱片公司憑藉版權優勢再次掌握了主導權。
但無論興衰,始終苦的還是背後廣大的音樂人。
作為內容產業,音樂行業的起起伏伏都隨版權價值的波動而變化著,以中國這個新興市場為例,近年的天價授權費使得唱片公司與數位音樂平台之間的交易成為行業焦點。
有人吐槽,唱片公司是憑藉過去多年累積的版權,有坐地起價之嫌,但這也是基於唱片公司前期的持續投入;也有人質疑,版權作為珍貴資源的買賣只是資本之間的博弈,跟音樂人本身沒太大關係,但版權環境好轉後的各種音樂人計劃確實也是實實在在的幫助。
隨著全球數位音樂版權格局的穩定,各大平台爭奪的下半場就不再是簡單拼資本,而是更多集中在對新的原創音樂內容的挖掘,以及如何提高千萬歌曲庫的使用率問題,對於平台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也是贏得下半場原創內容爭奪的關鍵所在。
圖 / ECON ; 來源 / 36kr